林海谐缘

 找回密码
 审核注册
搜索
查看: 770|回复: 0

从五脏的外部表现判断疾病以及五脏疾病在饮食上的节制与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8 20: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色五味



五色成五味。“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由于谷气有五味,五味各走五脏。因此从食物治疗角度来说,有五宜和五禁这样的讲究:五宜即是,脾疾者,宜食米饭牛肉枣葵;心疾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疾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疾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疾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即是,肝疾禁辛,心疾禁咸,脾疾禁酸,肾疾禁甘,肺疾禁苦。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脏之病对于五味各有它的禁忌:辛味走气,病在气不能食辛;苦味走血,病在血不能食苦;咸味走骨,病在内不能食咸;甜味走肉,病在肉不能食甜;酸味走筋,病在筋不能食酸。这样五把五谷与人体五脏联系在一起了,五脏喜欢什么,禁忌什么,上面说得清楚明白了。
  如何从五脏的外部表现判断疾病?一个人如不舒服,是由身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的。而内部五脏如有什么病变是要通过外部表现出来的。《内经》上有言,五脏之气各有它的病症:心气不舒则噫气;肺气不清则咳嗽;肝气不达则无语;脾气不运则吞恨;肾气不足则呵欠。五脏之精气相并,便发生疾病:并于心则喜笑;并于肺则悲哀;并于肝则多怒;并于脾则苦思;并于肾则惊恐;这就是所谓的五并。五脏各有所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就是所谓五恶。五脏各有所化之液:心液化为汗;肺液化为涕;肝液化为泪;脾液化为涎;肾液化为唾,这就是所谓五液。五病各有它发生的部位或季节:阴病发生在骨;阳病发生在血;五味为病,发生在气;阳病发生在冬季;阴病发生在夏季,这就是所谓五发。五脏受邪气的侵扰,就造成不同的病理变化:病邪入于阳,则发狂病;病邪入于阴,则发血痹之病;病邪入于阳,阳过盛则为巅顶疾患;病邪入于阴,阴过盛则喑不能言;病邪由阳变阴则静;病邪由阴变阳则易多怒。五邪所见的脉象是:春天而见秋季的毛脉,夏天而见冬季的石脉,长夏而见春季的弦脉,秋天而见夏季的钩脉,冬天而见长夏的濡脉,这就是五种不应见的脉象,如四时中,那一时中见了,病是不能治的。五种过度的疲劳,务有它所伤的对象:长久地目视,则劳心而伤血;长久地睡,则劳肺而伤气;长久地坐着,则劳脾而伤肉;长久地站着,则劳肾而伤骨;长久地行走,则劳肝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五脏的脉与四时相对应的情况是:肝脉应春而弦;心脉应夏而钩;脾脉应长夏而代;肺脉应秋而毛;肾脉应冬而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由于内外表里相对应的关系,身体内部有什么病变就自自然然体现于外面了。五把五脏的病变及变化的外部特征也从各个方面给说明了。

五脏与五味

食物疗法在对疾病的治疗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食物可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替代食物。民以食为天,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功能的水谷精微源于食物之中,这是人体基本的原始功能。人们以为药物是创造健康的先驱,而容易忽视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预防,是可以经由人体基本的原始功能中,即食物疗法的自我调节功能中获取。保持人体健康最贵重的资本,就是人体对疾病的自我调节功能延续,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违背这种规律,就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破坏体内五脏六腑或各器官组织间的阴阳平衡。
人之饮食,各有适味。五脏各主其味:肝主酸,脾主甘,心主苦,肺主辛,肾主咸。肝虚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补肝;脾虚者,喜甘(类甜味)味,因甘能补脾;心火重者,喜苦味,因苦能泄火;肺虚有寒者,喜辛味(如辣椒、生姜、大葱、花椒等),因辛能宣肺去寒;肾虚者,喜咸味,因咸能滋肾。
胃是五脏六腑中的一个营养汇聚的地方,一切饮食都要进入胃中,“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都要禀受胃所消化的精微,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机能。五味归属于五脏,都是因它不同的属性而各有所归。五脏又与五官有直按联系,《灵枢·营气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由此可见,据其所好之味,便可测知其病。运用易经八卦之理,重视食物疗法的自我调节功能,对不同体质、不同环境状态下的人们,合理调节饮食,同样可达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

补充常用的五行学说与事物属性的八卦分类表



1、五恶(音同“务”,即为厌恶的意思):肝主筋,风能引起筋的拘急;心主血脉,高热能伤血脉;肺主气,寒则气滞不宣;肾属水,其性喜润;脾属土,其性喜燥。
2、五液的来由,分别与各脏的外窍有关。泪出于目,目为肝之窍,则肝液化为泪;心脏虽开窍于舌,但由于心主血,心五行属火,则热能蒸发汗液,故心液化为汗;涎出于口,口为脾窍,则脾液化为涎;涕出于鼻,鼻为肺窍,则肺液化为涕;肾脏虽开窍于耳,但由于肾脉上连舌根,唾液出于舌下,则肾液化为唾。
3、五劳因时间过久所致的疲劳,会分别伤及各部而发病的。步行过久伤筋,目视过久会伤血,坐得过久伤肉,卧得过久会伤气,站立过久会伤骨。
4、五禁是指五脏之病,对五味各有禁忌,肝病忌辛味(肝属木,辛属金,金能克木);心病忌咸味(心属火,咸属水,水能克火);脾病忌酸味(脾属土,酸属木,木能克土);肾病忌甘味(肾属水,甘属土,土能克水);肺病忌苦味(肺属金,苦属火,火能克金)。
5、五裁(是“节”的意思,如裁制、裁减等),由于五味分归于五脏,则对病在筋的,不可食酸味;病在气分的,不可食辛味;病在骨的,不可食咸味;病在血分的,不可食苦味;病在肌肉的,不可食甘味。即使素有嗜好而想吃这些五味,必须有节制。


中医五行学说 生克利害

中医五行学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玫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一)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脤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图一)。
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妁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图二)。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
(二)五行归类:中国医学中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五大类,其关系简列如下表:

二、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归纳的同类事物之间发纵的联系,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在纵的联系方面,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等。临床上,望诊时常以面部的色泽来辨别脏腑的病证,如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温,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而用药时,有时也可按五脏与五味的关系加以选择,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等。

在横的关系,就是各类事物之间,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关系。

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所以在治疗时除对某脏本身的病变进行处理外,还要考虑到其它脏腑,进行全面调治。(金匮)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又有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即是根据这种道理而确立的治疗原则。如肺气虚,可以根据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的道理,用温补脾土的方法来治疗;又如肝火太盛,也可根据木生火,实则泻其子的道理,用清泻心包火的方法来治疗。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1. 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 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 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3.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审核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林海谐缘论坛 ( 豫ICP备07015145号 )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 管理员:linker(QQ:80555546) 群:3067918

GMT+8, 2024-11-15 18:18 , Processed in 0.0260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