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谐缘

 找回密码
 审核注册
搜索
查看: 7472|回复: 33

《免费:商业的未来》《长尾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1 09: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s] 本帖最后由 林海缘 于 2009-10-21 10:24 编辑 [/i]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译者按:本文是《长尾理论》作者Chris Anderson为他的下一本书“FREE”写的预告:经典的吉列模式正浪觞于各行各业,互联网技术成本的直线下降促使数字浪潮愈演愈烈,免费日益成为标准而非离经叛道,新商业模式正在崛起。这是一个动荡的变革年代。毫无疑问,我们的未来有赖于互联网;未来的商业,更离不开互联网这片奇异的免费乐土。我们正在参与历史。
40岁之时,King Gillette(吉列之父)还是一名灰心丧气的发明者,一名愤世嫉俗的反资本主义者和一名软木瓶塞推销员。那是在1895年,尽管父母很富有,他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但他在工作上依然乏善可陈。他将此归咎于万恶的市场竞争。事实上,之前那一年他还出版过《人类的漂流》一书。他在书中声称,所有的产业都应当被一家全民所有的公司所接管;数百万的美国人都应当居住在一座名为“大都会”的巨型城市中,该城由尼亚加拉瀑布供能。这时,他的瓶盖公司老板对他只有一条建议:拜托,哪怕发明些一次性的玩意也好。 有一天,他正用刮胡刀剃须,他那破旧的剃刀已经不能再磨了;就在这时,一个点子闪了出来。如果用薄薄的钢带制造刀片,那会怎样呢?人们与其浪费时间维护刀片,还不如等到它们变钝时直接给扔了。经过其后多年的冶金试验,可任意使用的安全刀片诞生了。但它并没有立刻流行开来。在它问世的1903年,Gillette仅卖出51把剃刀和168个刀片。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在营销上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他将自己的头像烙在包装上,这使他成为传奇般的人物,有些人甚至将他奉若神明。他不惜血本地将数百万剃刀卖给军队,他希望士兵们在战时养成的剃须习惯也能延续到战后。他还把剃刀大批大批地卖给银行,后者将其派送给新储户(所谓的“刮脸存钱”(shave and save)活动)。他的剃刀无所不在,如影随形,从箭牌(Wrigley)口香糖,到咖啡、茶叶、调味品以及药属葵蜜饯。Gillette的免费赠品带动了很多配套品的销售,这种策略更是帮助了Gillette的大忙。仅有剃刀是不顶用的;通过发放剃刀,他创造了人们对可任意使用刀片的庞大需求,数十亿的刀片随之被卖出;如今,这种商业模式已成为所有产业的基石:派送手机,出售月度计划;廉价出售视频游戏机,高价售卖游戏软件;无偿为办公室安装精品咖啡机,你便可以将昂贵的香粉卖给管理人员。
幸亏有Gillette,人们不再将放弃一部分价值的策略视为离经叛道。但到目前为止,满天飞的免费品,仅仅是经济学家们所称的交叉补贴(cross-subsidy)的结果:你可以免费获得一件产品,只要你购买另一件,或者你愿为某项服务付费。
2 / 9
然而,过去十年间,一种另类的免费策略开始出现。这种新模式并非基于交叉补贴——产品相对成本的变化——而是基于这样一个现状,即产品自身的成本正在迅速下降。这好比钢铁的价格几乎下降为零,以致于King Gillette能够将剃刀和刀片双双派送,他完全可通过其它产品或服务赚钱。(剃须膏?)
众所周知,互联网正是一片奇异的免费乐土。经过十多年伟大的在线试验,免费与付费之间的对决正步入终结。2007年,《纽约时报》走向免费;今年,《华尔街时报》的许多内容也将免费。(新东家Rupert Murdoch(默多克)宣称,那剩下的付费部分,将“更特殊...而且,很遗憾地告诉你,可能会更贵。”这让我们回想起Stewart Brand在1984年提过的那句名言:“信息应该是免费的。信息也应该更昂贵...这种对立不会消失”。) 梗概一:低成本的数字发行将使热门产品走向免费。为了图存,电影公司必须作出让步——通过高价出售额外的优质电影体验服务而获利。
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免费经济羽翼渐丰。Radiohead即通过提供免费音乐大获成功,Nine Inch Nails 乐队的Trent Reznor,以及MySpace上的一大堆乐队亦籍此俘获了大批受众。游戏产业中发展最迅猛的要属广告支撑下的在线小游戏,以及可免费试玩的大型多人同时在线游戏(MMOG)。事实上,Google的所有产品或服务都对消费者免费,从Gmail到Picasa,再到GOOG-411(Google的免费语音本地搜索服务)。
“免费经济学(freeconomics)”的兴起正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出现的。正如摩尔定律所指出的那样,微处理器的单位价格每18个月就下降一倍,带宽和存储器的价格甚至下降得更快。这意味着,这股免费潮流令在线商务成本通通指向同一个方向:零。 把这告诉给那些可怜的CIO吧,这些家伙为添置服务器耗资甚巨。即便是大批量购买,技术也绝不可能走向免费。但倘若你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经济逻辑将随之而变。价格不菲的硬盘驱动器(固定成本)可服务成千上万的用户(边际成本)。互联网的一切都与规模有关;你得想尽千方百计吸引到最多用户,以集约资源,将成本分摊在日趋庞大的用户群之上;与此同时,你的技术也将变得越来越完善。数据处理的设备成本无关痛痒;最重要的是你能拿设备干什么。每年,就像某些神奇的发条装置一样,它能以越来越少的成本做越来越多的事情;由于大规模消费的存在,技术的单位边际成本渐趋于零。 我们几乎都在对高昂的设备成本怨声载道,这迫使我们想尽办法以使其更便宜。四十年前,美国的主要营养问题是饥饿;如今,却是肥胖,这还得拜绿色革命所赐。四十年前,人们主要为穷人施舍衣物;如今,你能用一杯咖啡都不到的价钱买到一件T恤,这得托中国和全球资源之福。对于玩具、小器具和日用品,以及其它各式产品也无不如此。甚至连可卡因几乎都便宜到不能再便宜了(全球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进行着)。
数字技术正得益于这些变革,同时也与其它一些甚至更为强大的变迁——20世纪以来,人类从牛顿力学到量子论体系的转变——息息相关。我们对量子效应的初步开发,正始于那些革命性的新材料——半导体(处理器)、铁磁混合物(存储器)以及光纤材料(带宽)。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三者都只是新生事物,我们还有很多要去探索。一个新的世界正在显现,我们还仅处在最初几十年的探索之旅中。
3 / 9
对免费理念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举个例子吧。就在去年,雅虎宣布其旗下的免费邮箱服务Yahoo Mail将提供不限容量的存储空间。要注意,这里并未完全讲清楚,到底是“不限容量”还是“无限容量”。至少对邮箱服务而言,在线存储的市场价格已经下降为零(参见“电邮横财”)。很难想像的是,没有人对此感到惊奇;许多人都认为,无限容量的免费存储早已是既定事实。 让我们乐观些:毫无疑问,被互联网技术浪潮所席卷的任何事物都将走向免费,至少与我们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那些产品会是如此。先是存储器,然后是带宽(免费的YouTube),再到处理器(免费的Google),甚至可能波及到一切领域。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竞争市场上,价格随边际成本的下降而下降。没有什么能比互联网产业更具竞争性,数字信息的边际成本日益趋零。 有个讥讽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的老笑话:互联网上只有两个数字:无穷大和零。至少就股票市值而言,前者实属荒唐。但后者却是生动的写照:互联网已成为免费世界。
其结果是,如今有两股趋势在推动免费商业模式的前行。首先,King Gillette的交叉补贴模式正滥觞于越来越多的产业。技术正赋予企业更强大的灵活性,他们能更广远地定位市场;他们还得以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将产品或服务派送给某个消费者群体,同时有偿出售给另一个群体。以Ryanair为例,它更多地将自身定位于全能旅行服务社,而非机票代理出售商,从而一举打破行规(参见“空中旅行如何做到免费?”)。 第二个趋势很简单:任何与数字网络相关的事物,都将很快感受到极速下滑的成本所带来的影响。技术的廉价化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真正新奇的是,一切产业都以如此迅猛的速度迈向数字化,从而得以进一步探索其商业可能性。当Google从广告转向应用软件,即从基于人力资本(他们一年比一年贵)的典型服务业转向软件产业(它们变得更为便宜)。因此,一切产业也将从投资(banking)走向投机(gambling)。当前企业的主要成本正体现为高技术设备;然而,免费并非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宿命。 挥霍再挥霍
四十年前,加州工学院教授Carver Mead就认为,摩尔定律的必然结果是计算能力永无止息的渐增。Mead表示,每过18个月,晶体管的价格就将下降一倍。事实上确实如此,以英特尔公司的最新四核处理器为例,其内部晶体管的单位价格约为0.000001美分,而在1960年代它的价格要达到几十美元。 梗概二:在地铁里做广告?那在20世纪就曾有过。地方商会通过赞助整条地铁线而使之免费,陶醉在喜悦之中的购物狂得以自由穿梭于各个商店之间。
挥霍(waste)是个禁忌字眼,并且在1970年代的IT世界还真是如此。整整一代的IT人都被灌输这样的理念:他们的职责是小心翼翼地分配昂贵的计算机资源。在大型主机被广泛采用的时代,那些机构的主管人员通过程序准入行驶权力,由他们选择谁的程序应当被昂贵的计算机所采用。他们的任务是保藏晶体管,他们不仅决定价值标准,还鼓励程序员最经济地使
4 / 9
用他们的计算时间。结果,早期开发者醉心于使用代码维护他们的运算法则,但对用户界面却关注甚少。那是一个命令行时代,人们之所以使用计算机,唯一可想到的原因是处理隐秘文件。事实上,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于1969年,由Honeywell公司制造,当时是作为时髦的厨房用具问世的,综合计算器空间(integrated counter space)随即出现。
就在这时,Mead鼓励程序员们大肆挥霍。这让他们很抓狂——你该如何挥霍计算机能力呢?时任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 Palo Alto)研究中心工程师的Alan Kay挺身而出,给他们上了一课。他没有保藏晶体管的中央处理性能,而是打造出一种新的计算机概念——Dynabook(笔记本电脑的先驱)——肆意挥霍晶体管,去做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画图、视窗、指示器,甚至电脑动画。这种无度挥霍带来的是什么呢?那便是普通大众包括孩子们对电脑的轻松运用。Kay在图形用户界面方面的研究成果,成为施乐Alto(第一代计算机,对苹果电脑和Mac开发有很大影响)的灵感来源,然后是苹果公司的Mac;这促使所有的人们都开始使用电脑,从而改变了世界。(我们发现它们完美无缺,也并非如想象中的高不可攀。) 当然,接下来计算机也并没有实现免费,直到今天也还是得花钱去买。但Mead和Kay指的是计算机内部的晶体管,它们以原子为计量单位,并能以单一个体为基础扩散至无数;它们的成本几近为零,所以最好是走向免费。这意味着,程序编写员再也不必为诸如内存和CPU转数等计算资源而忧心忡忡;他们可以越来越野心勃勃,并专注于更高层次的功用,譬如用户界面,以及诸如娱乐产业这样的新市场。同时,软件程序也越来越富吸引力,从而带来了更多用户,他们反过来又发掘出更多的新应用。正是由于对禁锢的冲破,对晶体管的挥霍,才得以改变我们这个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为迎合这种趋势,晶体管(或存储器,或带宽)并不一定要完全免费才行。从某个角度来讲,他们已经足够便宜,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古希腊哲学家Zeno(此处为Zeno of Elea,即埃利亚的齐诺, 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埃利亚学派哲学家)用略有差别的话语对该理念作出了阐释。在Zeno的两分法悖论中,假设你要抵达某个地方;一旦你走起来,为了抵达目的地你必须通过中点;为了通过这个中点,你必须再过又一个中点,如此循环反复。但假使你永无止境地将空间持续细分下去,你如何能抵达那个目的地呢?(答案是不可能:一旦你精确到纳米级,由于原子间强劲的斥力,你几乎不能再分下去。) 在经济学中,这个悖论为:如果技术的单位成本(“每兆”或“每兆每秒”,或“每千浮点次运转每秒”)每十八个月下降一倍,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它才能如此地接近于零,以致于你总算可以善罢甘休,并安然地将其忽略不计呢?答案是:几乎总比你想像得要快。 Mead指的是,当事物接近于零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开关将发生翻转。即使它们不可能完全免费,但随着价格的下降,假设其成本为零有极大的好处。并不是便宜得不用去计量,正如原子能委员会主席Lewis Strauss以另一种方式所表述的,而是便宜得没必要去计较。其实,在技术创新史上,那些光芒四射的人们,不仅能发现价格和性能方面的新趋势,更能超越它们。 可是,在消费者看来,便宜与免费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派发产品吧,这将起到病毒式的传播效果。只需少量收费,你便由此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你也将获得所有消费者的好感。“免费”心理学无比强大;任何营销人员对此必深有体会。
5 / 9
便宜与免费之间的差异,正是风险投资家Josh Kopelman所提到的“美分裂口(penny gap)”。人们认为需求是有弹性的,一旦价格上升用户量将直线下跌;但事实上,零价格(免费)是一种市场,其它价格的却是另一种。很多时候,这便是广阔市场与空无市场之间的区别。 “差不多免费”和“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差距,正因为如此,微小的收费也会招致失败。Google不会出现在你的信用卡帐单上,现代互联网公司也不会对他们的用户收取任何费用。也正因为如此,雅虎才放开磁盘驱动空间。无限量存储时代的到来也是迟早的事情。竞争中的优胜者最初都会对产品实施免费。 保守主义者对此则愁眉苦脸,他们担心,整个产业会随之走向“价值蒸发(vaporization of value)”与“非商业化(demonetization)”。以craiglist免费清单的成功为例,此举已危及到报纸的分类广告市场。但那些转移掉的收益并没有完全落入craiglist的钱包。在2006年,这家网站通过少量的收费服务,大约赚到4000万美元;而在同一年,分类广告的市场份额下滑了3.26亿美元,craiglist仅吃掉其中12%的份额。 但免费并非如此简单——或如此呆板——正如听上去的那样。其实,对产品实施免费并不意味着你在特定时刻和场所就赚不到大把大把的钞票。Google是其典范。craiglist创造的经济利益同样丰厚,但这些收益被分配到成千上万的craiglist用户手中,而非Craig Newmark公司所独占。为了赚钱,你必须从基本的市场思维,即两方——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博弈——转向更宽广的多方生态系统;其中仅有部分人会涉及到商业交易。 最常见的免费模式建立在三方系统的基础上。前两方通过免费交换创造市场,第三方付费参与。听起来很复杂吧?你或许马上就能领悟。这几乎是一切媒体的基础逻辑。 在传统的媒体模式下,出版商免费(或几乎免费)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广告客户为此埋单。无线广播“免费播送”,许多电视也是如此。同样,报纸和杂志出版商并不对读者收取多少费用,除了最基本的印发成本外。他们并非向读者卖报纸或杂志,他们将读者卖给广告客户。这便是三方市场模式。
在某种意义上,互联网所呈现的,正是媒体商业模式向其它所有产业的扩展。这不仅仅是指广告将为一切付费。媒体公司通过免费内容赚钱的途径有许多种,从出售消费者信息到品牌特许(brand licensing)、“增值(value-added)”订阅以及直接的电子商务(参见《如何靠免费内容赚钱》,其中有完整的清单)。现在,整个互联网生态系统围绕着这套模式欣欣向荣。 免费的分类 尽管企业已发现许多种补贴产品的新方式,数字时代的商务成本也在持续下降,然而,一些免费商业模式的成功几率并不大。但那一种能成功呢?到底又有多少种呢?虽然可能有上百种,但免费经济可分解为如下六种模式: “免费增值模式” 免费品:网络软件和服务,部分内容。 免费对象(对谁免费):普通(简版)用户。
6 / 9
该模式由风险投资家Fred Wilson提出,是媒体订阅模式的基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之一。它又可分为如下几种形式:从免费到付费的内容分级,或者一个额外的比免费版带有更多特性的“专业”版网站或软件(如Flickr和25美元每年的Flickr Pro)。 这听起来倒又挺熟悉的。从香水柜台到街边小摊,这种免费模式的例子可不就是无处不在的吗?正是如此,但都做了些巧妙的调整。传统的免费例子包括派送糖果,或给那些婴儿母亲赠送尿布。这些免费模式都得花钱,制造商仅能免费派送极小数量的产品——他们希冀以此引消费者上钩,从而激发更多的消费欲望。 但就数字产品而言,这种免费品与付费品之比却倒了过来。一个典型的网站通常遵循1%法则——1%的用户支撑起其他所有用户。在免费增值模式中,这意味着对使用增值版网站的用户而言,其它99%的人可以免费享受基本服务。这种模式的可行之处在于,服务其他那99%的用户的成本几乎为零,甚至完全能够忽略不计。 广告模式 免费品:内容、服务、软件等等。 免费对象:所有人。 在广播电视节目或印刷物上安放广告,这种方式在基于互联网的广告模式前节节败退:包括雅虎的按页面浏览量付费的横幅广告、Google的按点击率付费的文本广告、Amazon按交易付费的“会员广告”以及网站赞助,但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接着兴起的是下一波广告模式:付费的内置搜索结果、付费的信息服务清单,以及对某些特定人群的第三方付费。如今,企业正试图从产品推介(按文章付费,PayPerPost)转向按关系付费,如Facebook。所有这些策略都建立这个原理上:通过免费赠品可形成偏好显著的受众;为影响他们,广告客户愿意付费。 交叉补贴模式 免费品:能促使你去购买其它互补品的任何产品。免费对象:每一个终将进行购买的人。
沃尔玛的最新热门DVD仅售15美元,这都是为招徕顾客而削本出售的产品。这家公司靠提供低于成本价的DVD诱惑你进去,在你进去之后他们可以卖给你一台洗衣机,这将有利可图。餐馆通常以廉价食物补贴昂贵的葡萄酒;最初的“免费午餐”出现在十九世纪末的洛杉矶,但也只是对那些至少有定购一瓶啤酒的顾客免费提供。不管是任何产品或服务套餐,从银行理财计划到手机消费计划,单个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往往取决于消费者心理,而非成本。你的电信服务商并不靠你的每月分钟数(monthly minutes)赚钱——其价格定得很低,因为它知道当你拿上一部手机时,你会第一时间需要它——但你的月度语音邮件服务却一本万利。
在圣保罗的一个喧闹角落,摊贩们抛售着最新的“tecnobrega”CD,包括一支名为Banda Calypso的当红乐队。像这些出自摊贩之手的CD,均未烙上任何唱片公司的标签;但它们并不是非法品,而是直接来源于那些乐队。Calypso将自己的CD主盘和海报派发给他们相关镇上(他们将会到那里巡演)的摊贩,他们协定:摊贩可拷贝这些主盘,并出售它们,同时独得所有的收入。没事,因为卖唱片并非Calypso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支乐队的主营业务是商业表演——
7 / 9
商业即利益。Calypso在各镇之间来回巡演,由于事前超便宜CD的宣传造势,他们的演出场场爆满。他们还买下了一架私人飞机。 城里的小贩实实在在地为Calypso打造着街头信誉,在市区他们的音乐无所不在;这意味着,他们为自己演出俘获了大批受众。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免费音乐要远为有用。没有人将此视作盗版。
梗概三:这是免费的第二代Wii!但前提是你必须购买豪华版的Rock Band(一款摇滚音乐游戏)。 零边际成本模式 免费品:单位发行成本极低的产品 免费对象:所有人
没有什么比在线音乐更能描述这一模式。在数字复制品和P2P传输方式的推动下,音乐发行的实际成本几乎为零。在这里,不管有没有商业模式,在无限制的传播手段下,产品变为免费。这股趋势是如此强大,以致于法律、道德规制、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内容数字版权加密保护技术)以及其它所有的盗版障碍都纷纷走向破产。一些歌手在线派发他们的音乐,并籍此作为演唱会、正版唱片、播放许可证以及其它付费品的营销方式。然而其他受众却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它们;对他们而言,音乐不是用来赚钱的生意,而是另有其美好意义——从快乐到创意性表达。当然,对大多数音乐人来讲,也的确如此。 劳务交换模式 免费品:网站和服务 免费对象:所有用户,因为其使用行为实际上已经创造了某些价值。
你只需通过验证程序,就能得到免费色情内容;那些混乱不堪的文本框通常充斥着木马。你要做的就是对木马程序作出回应,接着你会被转接到其它站点——比起你浏览图片所引发的带宽消耗,此举颇有赚头。同样,通过在Digg或雅虎问答上的投票,或使用Google的411服务(参见“查号台服务为何能免费?”),也都是如此。不管怎样,使用这些服务的行为本身就能创造价值,或提升这种服务,或创造一些可能有其它用处的信息。 赠予经济模式 免费品:包括开源软件或UGC在内的全部庞杂资源。 免费对象:所有人
从Freecycle(像二手物品,对想要带走它们的人而言,也是免费品)到Wikipedia,我们发现,金钱并非唯一的激励。利他主义一直都存在,互联网却为其创造了一个平台;在那里,个体行为将引发全球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零成本分发使得共享成为一种产业。在货币经济中,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免费的——其实,在货币经济中,这看起来更像是不合理竞争——但这更多是折射出我们在价值尺度上的急功近利,而并非是指我们所创造的这一切。
8 / 9
充裕经济学 这种奇迹般的充裕,刺激着数字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范式的突破。看看你的大学教科书,它可能将经济学定义为“稀缺情况下的选择的社会科学”。整个学科建立在对交换及其实现形式的研究之上。Milton Friedman一再提醒我们:“(经济学)并没有关于免费午餐的研究”。 但Friedman错在两个方面。首先,免费午餐并不必然意味着那些食物可以白白送掉,或你稍后必须为其付费——它只是表明,其他人会替你付账。第二,在数字领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信息经济的主要要素——存储、处理能力和带宽——正变得一天比一天便宜。传统经济学的两大稀缺函数——生产与分配的边际成本——正飞速下滑。仿佛餐馆一下子再也不必为这种免费午餐的食品或劳动力支付多少成本。 那么,经济学在哪些方面能适用呢? 当然可以。这便是“外部性”,该概念告诉我们,货币并非世界上唯一的稀缺性。在其他方面,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你的时间和注意力;这两个要素我们早就略知一二,但它们直到最近才得到合理重视。“注意力经济”和“声誉经济”是如此地模糊不清,这倒值得学院派好好研究;但它们的核心思想还是颇有可取之处。这得感谢Google,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换算(convert)它们,从声誉(页面排名)到注意力(流量),再到收益(广告)。任何能始终如一套现的事物,其本身就是一种流动性;对这些新经济而言,Google扮演着中央银行的角色。 大概在世上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声誉和注意力的供给都是有限的。这些都是新的稀缺性——免费世界的存在多数是为了获得这些有价资产,它们随后成为新商业模式的基础。免费使经济从片面的货币量化法转向更现实的计算方式,我们当前视角下的一切有价物都被考虑进来。 免费改变一切 随着价格的突变,数字经济兴起,吉列的实践也得以大规模推广,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免费为标准、而非异端的时代。这有多重要呢?让我们推导一下:1954年,原子能时代曙光初现,原子能委员会主席Lewis Strauss宣称,我们正在进入的这一个时代,电能将“太过便宜以致于没必要去计量”。显然这不可能发生,主要是因为原子能的安全风险使成本极大增加。要是他说对了呢?如果事实上电能真免费了呢?答案是,任何与电能相关的事物——几乎任何事物——都将被改变。与其采用其它替代能源,还不如尽可能多地用电——其实,我们应当挥霍它,因为它终将变得无比便宜,我们实在没有任何担忧的必要。 所有的建筑物都应当由电力供能,不用担心其热量转化率。我们所有人都应当驾驶电车(通过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开发,免费电能将足以维持它们的运行)。大规模的脱盐作业能将海水转化为人人皆有所需的淡水,还可用来灌溉广阔的内陆田地,令沙漠变成沃野;许多人将生物燃料视为比电池更便宜的能量存储形式。与自由电子相比,相形见绌的化石燃料就显得昂贵和不清洁,因此碳能的利用将会减少;“全球变暖”的噩梦将永难重演。
9 / 9
如今,是数字技术,而非电能,变得太过便宜以致于没必要去计量。几十年过去了,那个认为计算机应当为极少数人所使用的假设颓然坍塌;只有到了今天,我们才开始放开带宽和存储的限制,而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无法想像的。然而,成长于免费互联网乐土的一代人正在走向前台,他们将找到全新的挥霍方式,并推动我们这个世界继续前进。因为免费正是你想要的——而且,免费日益成为现实。 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anderson@wired.com)是《连线》总编辑,《长尾理论》的作者。他的下一本书《免费》将在2009年由Hyperion公司出版。
在译言上阅读本文:《免费:商业的未来》(上、中、下)
加入译言,让我们一起翻译互联网!
联系ewine:ewined@gmail.com
Mind 2.0: ewine’s pride and prejudic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审核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9: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介 · · · · · ·
  书中阐述,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hits)的头部; 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misses)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 举例来说, 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体书市的一半。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
  传统的市场曲线是符合80/20铁律的,为了抢夺那带来80% 利润的畅销品市场,我们厮杀得天昏地暗,但是我们所谓的热门商品正越来越名不副实,比如说黄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几十年来一直在萎缩,若放在1970年,现在的一档最佳节目恐怕连前10名之列都难以进入。简言之,尽管我们仍然对大热门着迷,但它们的经济力量已经今非... (展开全部)   书中阐述,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hits)的头部; 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misses)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 举例来说, 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体书市的一半。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
  传统的市场曲线是符合80/20铁律的,为了抢夺那带来80% 利润的畅销品市场,我们厮杀得天昏地暗,但是我们所谓的热门商品正越来越名不副实,比如说黄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几十年来一直在萎缩,若放在1970年,现在的一档最佳节目恐怕连前10名之列都难以进入。简言之,尽管我们仍然对大热门着迷,但它们的经济力量已经今非昔比。那么,那些反复无常的消费者们已经转向了什么地方?答案并非唯一。他们散向了四面八方,因为市场已经分化成了无数不同的领域。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所谓的利基产品)也咸鱼翻身,成为我们可以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者简介 · · · · · ·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自2001年起担任美国《连线》杂志(Wired)总编辑。在他的领导之下,《连线》杂志五度获得“美国国家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的提名,并在2005年获得“卓越杂志奖”(General Excellence)金奖。
发表于 2009-10-23 02: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很不错哦
发表于 2009-10-23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

aboutblank 于 2009-10-23 17:52 补充以下内容

译言版的呀
发表于 2009-11-1 08: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来搜藏
发表于 2009-11-1 23: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共享,正在找这本书
发表于 2009-11-5 12: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呀,收藏了呀!!!!!!!!!
发表于 2009-11-14 20: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9-12-3 21: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啊,感谢
发表于 2009-12-4 12: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审核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林海谐缘论坛 ( 豫ICP备07015145号 ) |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 管理员:linker(QQ:80555546) 群:3067918

GMT+8, 2024-11-21 18:36 , Processed in 0.0296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